[飲食文學]舌尖上的中國
日四技護一乙 U1031222 張羽萱
出版社:天下遠見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作者:中央電視臺記錄頻道編
好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樸素的烹飪方式,有時成就美食的調味料也來自於大自然,衝擊的不只是舌上的味蕾,也激發出了我們對在地食材的珍惜與感恩,就如書上封面所說一樣:「人與土地的對話,交織出味蕾上豐富的滋味。」
書中提及在雲南香格里拉有種珍貴的食用菌-松茸,一般走一公里才有一朵,採集松茸的人待其出土後,立刻把地上松針的菌坑給掩蓋好,唯有如此,菌絲才不會被破壞,藏民遵守著這項山林的規矩。而居住再查幹湖漁民心口相傳的規定,稀疏的魚網只能捕到五年以上的大魚,這樣,小魚就被人為地漏掉了,郭爾羅斯蒙古族有一句話叫做「獵殺不絕」,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把珍惜、保護大自然視為理所當然,永續發展這就是中國居民有的觀念,持著感恩的心,不浪費食材,這觀念就和臺灣阿基師的想法一樣,先前他曾在料理比賽中擔任評審長,發現有一位學生將鱸魚骨頭丟入廚餘桶內,他從桶內撈出魚骨,要求學生熬成湯,他和學生一起品嚐鮮美的魚湯,阿基師也提到「做菜也是做人」,講求在廚房內實事求是的精神。
「做菜也是做人」,做吃的懷著怎樣的心給消費者食用,消費者必定能感受的出來,如今我們丟棄了如此豐富的飲食文化,那最純真也最令人感動而簡單的烹調方式,不再將臺灣土地以永續發展的觀念,讓後代子子孫孫瞭解臺灣這塊寶島所種出的農作物,是多麼令人感動,也多麼令人懷念。
當我們遠離自然享受美食的時候,最應感謝是這些付出勞動和智慧的人,而大自然以他的慷慨和守信,做為對人類的回報和獎賞,若不好好珍惜,大自然必定反撲,而人類也就得用更大的代價去恢復環境的原貌。
我們依賴大自然,無法與自然環境切除,唯有能做的只有保護、珍惜、感恩,從自然環境中取用食材,做出一道道熟悉的家鄉味,是多麼感動,多麼想念。
點閱率: 2%
尚無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