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文學】臺灣味道

日四技護理一丙  謝惠伃 U1031248

作者:焦桐

在現今美食節目以及美食圖書越來越多後,媒體就經常使用Q、入口即化等來形容食物有多麼的美味。然而台灣味道又是什麼呢?多元文化和族群交錯的台灣小吃自然而然的也很老實的呈現這些混血特色。作者焦桐是詩人兼教授,出版過不少的飲食文學作品,對於介紹得每個小吃都會追朔它的源由及歷史,透過作者也會把我們帶入那個不曾經歷過,但又熟悉的時空中。

竹筍有特殊得香氣,能制三高對消化道也有不錯的作用,自古以來被視為山珍。尤其竹筍的料理方法變化多端,入菜的方式可說是風情萬種。每當夏天家裡總是會有從同學阿嬤那裡買回來的竹筍,天氣一熱餐桌上就會多一道涼拌竹筍。作者最怕的就是把美乃滋直接灑在竹筍上甚至還用「毀容」來形容,相較於我家的吃法應該是偶而淋上醬油體會樸實的鮮美,但有時又淋上美乃滋感受酸酸甜甜的滋味。看到這個我就不斷想起夏天放學回家後的晚餐,感覺沒吃這道料理好像是少了一味的夏天,接下來身體好像會記住那清涼的感覺迫不及待的想著它明天會不會出現在餐桌上呢?

聽姑姑們還有爸爸的敘述,米粉似乎是他們最不喜歡的一個食材,因為小時候家裡好像是一間米粉的小工廠,只要阿公、阿嬤一忙沒時間煮飯就把做好的米粉拿起來直接囑咐小孩拌著醬油吃。直到現在米粉工廠已經不在,阿嬤還是喜歡在過年過節、拜拜時在貢桌上擺著炒米粉,也是多虧作者我才知道原來在台灣早期比較貧窮的年代擺上炒米粉是很熱情、虔誠的態度,如果過年時沒有吃到阿嬤炒的米粉,那麼今年也好像少了一個運氣加持的感覺。書裡提到米粉是個很憨厚的食物,給它什麼它就變什麼。我從來就沒有認真的看阿嬤怎麼炒米粉,因為阿嬤吃素理所當然的也不可能有肉臊滷汁,在我的印象裡阿嬤有加紅蘿蔔、木耳、香菇、菜瓜和醬油,明明都是一些不起眼的蔬菜變成阿嬤的米粉後卻讓是我一輩子的記憶,小吃店點炒米粉時不是那個熟悉的味道有時候還是會很失望呢。

其實我不懂怎麼形容食物的味道,小時候媽媽問我她煮的菜嘗怎樣我總找不出適當的詞彙,邀朋友到家裡玩隔天到學校還特地跟我說很想念我母親煮的晚餐,那時候我才發現原來是我生在福中不知福。透過作者的每個文字,我慢慢去體會、想像他口中的味道,雖然媽媽的家常菜不可能像作者書中介紹的的料理那麼有口碑,但我想母親的料理是樸實的那才是每個人家中的獨家配方,我們對味道的回憶往往夾雜著感情。

這本書叫臺灣味道當然是介紹許多關於台灣的小吃,因為近年的生態保育宣導鯊魚煙是我沒有品嘗過也比較難想像的古早味,「古早味」基本上就是世代相傳,風味樸實的。食安問題日益嚴重,回歸樸實的料理或許才能讓我們吃得更健康,作者用心品嘗每道小吃,了解它的起源給我們除了吃之外還能深入他的文化意涵,雖然不知道是不是在替那些店家打廣告,但有興趣也能從書裡找到那些店家實地品嘗一番。

點閱率: 1%

  1. 尚無回應.

  1. 尚無引用.